地址
唐山市高新区建设北路156号


教育学院
立德树人,三全育人
教育学院基本情况
教育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84年的唐山师范专科学校教育理论教研室,2000年更名为唐山师范学院教育系,2011年与基础教育部合并成立教育学院。学院现有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教育技术学、科学教育及应用心理学6个本科专业,以及小学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授权点,有专任教师65人,含高级职称教师37人、教授6人、博士19人。
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从专业人才培养逻辑布局育人的价值内涵、把育人价值内涵内生为课程育人内容,开展以理想信念、师德师风、科学道德、学风建设为主体的思政教育工作,强化师范生价值引领,将教育家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充分发挥四个课堂的联动功能,形成了“重师德、厚师情、强师能”的育人特色。
本科教育教学思路、举措及亮点
学院坚持推进“五维一体”党建引领发展工程,明确了“党建引领-制度保障-全员参与-追求实效”的建设思路,以“常规工作抓质量、亮点工作育特色”为目标,强化顶层设计、精细育人过程,以党建引领核心工程、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师资建设强师工程、科研创新攀登工程及学生发展护航工程为核心,全面推进学院高质量发展。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凸显价值引领
一是专业建设沁润道德培树。学院系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教学办牵头抓总、学工办联动实施、课程团队落实”的四级道德养成组织保障机制。明确以“传承教育家精神,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目标,以“热爱教师岗位、认同教师身份、践行师德规范”为内涵,从“认知-体验-实践”三个层面入手,完成“育德-悟能-践行”三个模块课程与活动设计,以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方式实现价值引领,形成将道德培树教育沁润学生培养全过程的实践路径。

二是课程思政引领价值塑造。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阵地作用,在各门教师教育课程建设中切实做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学全过程,深挖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育人功能,形成了直面教师课程思政痛点、以社会需求为驱动、以协同育人为理念、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导向的“双师协同-全程融通-多元评价”教师教育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路径。
三是“五种精神”强化育人实效。为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教育学院以“五种精神”强化育人实效,积极推动校内外教育资源深度融合,将第二课堂打造成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思政育人高地。学院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系统谋划第二课堂活动,使其与第一课堂理论教学同频共振、相得益彰。通过精心设计系列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与躬身实践中,将抽象理论知识内化为坚定价值认同与自觉行动准则,最终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助力学生真正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


在“五种精神”育人实践中,教育学院精心设计了系列主题活动,形成“实地感悟—精神淬炼—成果辐射”的完整育人链条。学院组织学生走进“当代活愚公”精神发源地沙石峪、“穷棒子”精神诞生地西铺村,在实地研学中触摸红色印记,体悟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核;通过徒步前往大钊公园、唐山抗震纪念馆,既磨砺学生意志品质,更以沉浸式场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深化精神认同。在此基础上,学院推动学习成果转化,选拔优秀学生组建宣讲团,面向本地小学系统宣讲大钊精神、开滦工人 “特别能战斗”精神等唐山五种精神。这一系列活动将思政教育从校园小课堂延伸至社会大课堂,让学生在行走中感悟精神力量,在宣讲中实现自我升华,有效坚定了理想信念,显著提升了思想道德素养。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稳中求质
学院落实认证主线,坚持“学-调-鉴-定-论”五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对接基础教育师资需求设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接基础教育岗位需求设计毕业要求、对接毕业要求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以课程模块化设计凸显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与特色,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全面保证人才培养体系的合理性、有效性和时代性。
以岗位能力为导向构建实践育人体系
学院厚植师范底色,将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有机结合。
一是实施“五段十项”教学竞赛。成果直面基础教育一线需求和改革趋势,根据教师成长发展的基本逻辑,以第一课堂教学为抓手延伸设计相关教学技能竞赛项目,形成了“基础赛段-拓展赛段-发展赛段-核心赛段-提高赛段”五个赛段,每个赛段承担不同的教师岗位能力训练与考核,四年贯通、层层递进,形成了对新手教师必备技能的全覆盖,实现了与基础教育一线需求的全领域无缝对接。
二是践行“五育并举”课程与活动体系。为落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求,成果建立并逐渐完善了以德-智-体-美-劳为主线的课程与活动设计,形成了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的互融互补。启动“知行大讲堂”等面向学生的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各行各业领域专家进校园,实现了校内教师和校外专家协同育人格局,助力学生开拓学业视野、丰富人生体验。
三是推行能力导向的学科竞赛。学校秉承“专业化赋能、竞赛促发展”的赛事培育路径,实施“课程-项目-竞赛”融合性培养,创设“真实问题引入任务、真实场景结合需求、真实设备提升技能,真实活动开展科创”的四维活动进程,形成学生、教师、企业多方参与的“资源协同、激励协同、过程协同、人员协同”科教融合育人机制。
四是三习课堂实践育人功能全面深化。根据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内生逻辑,构建以“基本能力训练-职业体验训练-实践整合训练”为主线、贯通四年的“见习-实习-研习”新模式。在此过程中,遵循“基本能力训练重技能、职业体验训练重应用、实践整合训练重标准”的基本原则,合理设计各个阶段的活动项目,形成了“前后衔接、分层递进、逐级提升”实践育人理路。

以情怀涵养为支撑打造志愿服务新场域
一是以品牌志愿服务涵养教育情怀。学院组织实施“一专业一特色”志愿项目工程,建立“长期志愿服务+定期志愿服务”的组织模式,形成了以“青影在线——自闭症陪伴式教育干预服务”“点亮一盏灯,照亮一个家——残障儿童菁菁校园融合项目”等为核心的“以爱助人”志愿服务板块;以“心理辅导公益活动”“农村务工子弟教育帮扶活动”等为核心的“以心暖人”志愿服务板块;和以“科技志愿服务”“爱国主义教育宣讲活动”“校园安全宣讲活动”等为核心的“以文化人”志愿服务板块。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引领学生以专业所学和服务回报社会,涵养深厚教育情怀和专业自信,获得良好社会反响,形成多层次传播矩阵。

二是以基础教育名师讲堂提升职业自豪。学院整合校内外资源、充分发挥区域基础教育名师的示范作用,自2022年开始实施“全国道德模范进校园”“基础教育名师示范课”“师德报告会”“优秀校友回校园”等系列活动,形成了“学院-专业”二级活动机制,邀请了百余名基础教育名师重回大学讲堂,以他们的工作经历和感悟给学生树立榜样示范作用,潜移默化提升职业自豪感。
取得的成效
2022年以来,2人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教育技术学专业和小学教育专业获批省一流本科专业,学前教育、应用心理学专业获批省级优秀教学基层组织,教育技术学核心课程教学团队、教师教育核心教学团队分别获批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人次在省级教学大赛中获奖,3人获校级教学大赛一等奖;完成省级教改立项11项,省级科研立项5项,市厅级立项79项。
在教育学院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向社会输出了大量优秀毕业生,他们工作在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第一线,具有高尚的师德情怀、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娴熟的教学技能,迅速成长为能够站稳讲台、站好讲台基础教育优秀师资,成为教育学院最有号召力的育人名片。